欢迎光临! 网站首页 - 请您留言 - 会员注册 - 会员登陆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
浙江省林氏研究会

标题 内容
您当前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>> 浙江林氏名人 >> 缅怀芗岩居士林韶公 寻踪北宋学馆儒蓝宅 >> 阅读

缅怀芗岩居士林韶公 寻踪北宋学馆儒蓝宅

2011-12-15 19:42:15 来源:浙江省林氏研究会 浏览:574

劝 向 学⑴
溯泗溪林氏族史感言
林一木     
二〇一一年国庆节
儒蓝宅学启智扉⑵,两朝甲第振家声。
宋末功辅明勇略⑶,儒林武苑显精英。
世承儒业树一帜,发展创新求真知。
百业腾飞需学识,复兴安邦佐良才。

《劝 向 学》外一首
历游儒蓝宅学馆遗址感怀
林一木
二〇一一年十月八日
儒蓝宅学书声播,两朝甲第榜蝉联。
感念先贤功无量,几近半世⑷寻旧踪。
厚德崇儒已千载⑸,太中望笏馆阁空。
古樟吐香常呼唤,希冀花园⑹续篇章。

注释 :⑴劝向学—原为家传作,录于此是为共勉。⑵启智扉—打开知识、智慧之门。⑶宋末功辅明勇略--功辅即宋末进士擢学士、名臣林棐的表字;勇略即明嘉靖己未朝廷赠敕秩抗倭英雄勇略大夫林田。二者是本房距之年代最近的直系先祖,故仅以之嵌入句中。⑷几近半世—指笔者接近半个世纪。⑸千载--芗岩居士林韶自出生至今已969年,接近千年。⑹花园—借指学校和在校求学的莘莘学子。

缅怀芗岩居士林韶公   寻踪北宋学馆儒蓝宅


   泰顺泗溪林氏始祖唐内阁长史建公于北宋建隆二年(961)转迁泗溪,古远时代蛮荒遍野,先祖拓荒创业、耕读传家,可以想象何等艰难。传至5世,本宗直系祖京公堂弟林韶,字仪甫,生于宋仁宗庆历2年(1042),居竹里芗岩,即今下桥后池。《分疆录》中《乡逸》云:“林韶,泗溪人,字仪甫,号芗岩居士,家世服农,至韶独喜儒,辟馆延四方之士,使子弟皆从学。子杞、从孙①待聘相继通显,为时名臣。生平谨仪度,与世无争,好乐善,喜周急②,尤厚于死丧之家。能诗,理契超然,无滞阂,盖清德自守,士也。许公景衡为铭其墓。”

 居士韶公远见卓识,于不惑之年在儒蓝宅,即今下桥花园,开设学馆,招收本族及周边子弟入馆从学。从此开始,泗溪兴学不辍,求学不息,文风蔚然,林氏家族在两宋时期科甲蝉联,人才辈出,辅佐兴国安邦。“十八学士” 传为佳话,曾有兄弟同年异榜异科(林棐、林棨)、兄弟相继登第(林杲、林棐、林棨;林拱辰、林洁己;林梦祥、林梦发;林仲默、林仲黯)、父子同榜同科(林梦发—林萼)、父子两代相继登第(林修己—林梦禾;林演—林栋;林槱--林师程、林师愈)、父子三代相继登第(林应辰--林梦祥、林梦发--林萼)、祖孙五代相继及第(林待聘--林信厚--林拱辰、林洁己,林克己、林应辰,林修己--林梦傅,林梦祥、林梦发,林梦禾--林廷彦,林萼),登文武进士榜45人、擢学士21人的辉煌历史,“两朝甲第③”成为永久纪念。公配徐氏,生二子,“长曰桓,习进士业,有显行”、次名林杞,是泗溪籍林姓氏族第一位进士,官居吏部尚书加少保。韶公卒于宋徽宗政和二年(1112),享寿71岁,与夫人合葬北溪东山,墓曰“太中坟”。韶公开创学馆,厚德崇儒④功无量。因而《分疆录》所收录的瑞安籍宋元丰九先生之一、尚书右丞许景衡为他所作《芗岩居士墓志铭》有“昔居乡,闻居士林氏者,正直而有知识,所居横阳芗岩⑤,离邑数十百里,乡人有争不能愬诸⑥官,往往质居士直之⑦。及调京师,有名杞者隶业⑧太学,喜从余游⑨。问之,乃居士家也。于是又知其有子贤。”“至居士始喜儒,辟馆延四方之士⑩,使诸子若族人皆从学,冀⑾以立门户。”“居士谨仪度,与世无争,好乐善,喜周给⑿,尤厚于死丧之家。”“余读其诗,皆理契超然,无滞阂。”“铭曰:生也不淑,死则已矣;唯善在躬,是为不死。呜呼居士,实有子乎!”的详细记述和高度评价。岁月变迁,沧海桑田,古远的儒蓝宅学馆早已不复存在,唯之花园至今仍沿用于此地小区域的地名,旧址左前近千年的古樟枝繁叶茂,见证着当年这里的书声琅琅,召唤后人奋发求学,进取成才。现今泰顺二中、泗溪镇小地处古镇泗溪,与儒蓝宅学馆旧址近在咫尺,相互比邻,希冀莘莘学子发扬远古先贤遗风,奋发学习,励志成才,报效祖国,让“花园⒀”再续篇章。

林韶所开创的儒蓝宅学馆距今已930年,在泗溪乃至全县的教育史上都有其极大的贡献。我曾细阅1993年版《泰顺县教育誌》和1998年版《泰顺县誌》的旧制教育章节,均未将其列入“书院(精舍)” 或“蒙学”的栏目,实在美中不足,诚议再版当以补上。中国(泰顺泗溪)廊桥文化园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,儒蓝宅学馆旧址周边已呈现一派新景,如果能将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“芗岩居士故居” “儒蓝宅学馆旧址”“太中望笏⒁”列入建设规划,适时作为配套景点进行建设,那该多好!这样,既丰富廊桥文化园的内容,增加其真实的文化内涵,又为今后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奠定厚实基础。再而厚德崇儒、唯善在躬,是为不死的芗岩居士将成人们永远缅怀。
注释 :①从孙—旁系堂孙。②周急—接济、救助困难危急。③两朝甲第--两宋时期科举取士,蝉联进士榜。匾额式样,何时谁题不详,悬挂泗溪东场林氏宗祠,历史已久。④厚德崇儒—林氏古谱对芗岩居士林韶的总评价。⑤横阳芗岩—横阳,平阳(苍南)县之前身,辖地包括今泰顺县东南部;芗岩在今泗溪下桥后池。⑥愬诸—诉之于。⑦质居士直之—让居士评判,使是非得以伸直、明白。⑧隶业—隶从修习学业。⑨游—游学。⑩延四方之士—请四方有德行有学问的人(执教)。⑾冀—希望。⑿周给—接济救助。⒀ “花园”—借指学校。⒁太中望笏—太中即太中坟。望笏,笏,旧时朝官上朝时手执以作记事的上部成弯形竹片,太中坟面朝西山笏峰,也叫笔架山,借喻功成名就之人才。
附1:两宋时期籍贯(含祖籍)现泰顺泗溪进士、学士名表(共4页,另一文本)
附2:进士的相关知识: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,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,称为进士。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。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。考中进士且分三甲,一甲3名,即授官职为六品,第一名为状元,授修撰,第二、三名分别为榜眼、探花,授编修。二、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,学习三年再授官职,分别授正七品、正八品。
 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。严格说来,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科和武科制度。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。但是,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。中国的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,创始于隋朝,确立于唐朝,完备于宋朝,兴盛于明、清两朝,废除于清朝末年,历经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。根据史书记载,从隋朝大业元年(605)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(1905)正式废除,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。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,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、近11万名进士。中国历史上,善于治安邦的名臣、名相,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艺术家、科学家、外交家、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、进士和举人之中。
【科举】科举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,所以叫科举。到明朝,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,共分四级:院试(即童生试)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,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,以“四书”文句为题,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,解释必须以朱熹《四书集注》为准。
  【童生试】也叫“童试”;明代由提学官主持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,包括县试、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,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(秀才)资格,方能进入府、州、县学学习,所以又叫入学考试。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。
  【乡试】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(包括京城)举行的一次考试,因在秋八月举行,故又称秋闱(闱,考场)。主考官由皇帝委派。考后发布正、副榜,正榜所取的叫举人,第一名叫解(jiè)元。
  【会试】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,因在春季举行,故又称春闱。考试由礼部主持,皇帝任命正、副总裁,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,录取三百名为贡士,第一名叫会元。
  【殿试】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,皇帝在殿廷上,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,以定甲第。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,并不亲自策问。录取分为三甲:一甲三名,赐“进士及第”的称号,第一名称状元(鼎元),第二名称榜眼,第三名称探花;二甲若干名,赐“进士出身”的称号;三甲若干名,赐“同进士出身”的称号。二、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,一、二、三甲统称进士。
  【及第】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,应试未中的叫落第、下第。“登科”是及第的别称,也就是考中进士。

相关文章
2011-08-05 00:45:00
2011-08-05 00:42:30
2012-03-15 19:07:52
2011-10-10 16:42:13
2011-12-15 19:42:15
2011-08-05 22:45:12
相关评论
姓名:*
  联系QQ:
  邮箱:
  个人主页:
请输入您的评论:
请输入验证码:* 看不清?点击换一个


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
最近更新

赞助商链接

热点排行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理事成员 | 管理登陆
联系邮箱:490908495@qq.com - 在线QQ:490908495
浙江省林氏研究会 联系人:林玉环 手机:13706614658
Copyright 2024, 版权所有 www.zjlinshi.com.